何谓“作品”?对于画家,作品是倾注心血、通过色彩渲染的画布;对于作家,作品是旁征博引、通过人物与情节构筑的故事。作品如同创作者的孩子,无不倾注着深情与激情。对于法律人——无论是法官、检察官还是律师——我们的“作品”又是什么?答案,就是我们经手的每一个刑事案件。
一册册卷宗,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和证据链的堆砌,更是我们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核心载体。将每一个案件视为独特的“作品”,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机械的法律适用者,而是心怀敬畏的“创作者”,用心打磨,让案件本身“说话”,最终收获当事人的正向反馈。只是,法律人的“作品”承载得更为沉重:它承载着人世间的疾苦、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,以及对法律秩序最深沉的热爱与敬畏。
文|闫伟
一
流水线办案:法治工厂的“工业产品”困境
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:刑事案件的数量是庞大的。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,全国每年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多达百万件。当如潮水般涌来的案件量与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尖锐矛盾时,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“流水线作业”的痕迹。甚至包括律师,当案件量超过一个律师团队的工作负荷,在创收与办案之间必然会出现难以平衡的矛盾,流水线式办案发生概率必然提升。
在这种模式下,法律人仿佛成了法治工厂的“装配工”。每个环节都追求效率与流程的合规,案卷成为传递的“零件”,被告人则可能被简化成一个符号或一个案号。这种模式在保障程序效率或有其必要性,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:它容易忽视个案的特殊性,消磨法律人的同理心与深入探究的动力。
当一份份起诉书和判决书变得千篇一律,当对案件的讨论只剩下罪名的构成要件和量刑区间时,法律应有的精细与人性化考量便可能被稀释。这产出的,更像是标准化的“工业产品”,它或许合格,却缺乏灵魂,难以回应每一个复杂案件背后所牵扯的具体悲欢与是非曲直。
二
穿透卷宗:触摸每一个案件背后的世间疾苦
然而,法律的真谛从来不在卷宗的纸页之间,而在每一个被卷入司法程序的具体的人生里。因此,树立“作品意识”的核心,就在于主动打破流水线的隔膜,去深情地触摸并理解案件背后的世间疾苦。对于需要“细嚼慢咽”“抽丝剥茧”的案件,一定要从流水线上把它挑出来,才能不让案件数量淹没人性。
比如一个故意伤害的案子,被害人急需经济赔偿来保障生活,犯罪嫌疑人也需要获得缓刑或者轻刑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。这时候,事实清楚、证据充分的情况下,促成双方的和解就是案件的核心问题。不负责任的办案人不仅怕浪费时间和精力,更怕组织调解被恶意揣测偏向一方,基本会直接逮捕、起诉到法院。反而对于真正的恶人,却大开方便之门。有的办案人,则会全力以赴地去促成调解,即便遭到恶意揣测,始终坚信清者自清。可想而知,对于被害人而言,遇到不同的办案人,自己的境遇也会有天壤之别。律师也是一样,如果说走流程、提供标准服务,非常简单,但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考虑却需要详细研判,积极与司法机关沟通案件情况,或许在律师的释法说理下,推动和解尤为不可。
优秀的法律“创作者”,会耐心倾听被告人的辩解,会细致考察被害人的创伤,会关注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境。检察官在决定是否起诉时,能否在严惩之外,看到挽救的可能?律师在辩护时,能否在法条之外,为当事人争取一份人格的尊严与未来的希望?法官在量刑时,能否在罪行之外,权衡惩罚与教育之间的最佳平衡点?
这种“触摸”,需要的是共情的能力与人性的温度。它要求我们将案件中的每一个当事人,都视为有血有肉、有过去与未来的“人”,而不是冰冷的诉讼客体。我们的“作品”是否成功,不仅在于法律结论是否正确,更在于这个过程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,是否让当事人即便面对制裁,也能感受到程序的公平与人格的尊重。
三
接受有限性:在约束中追求极致的法律艺术
强调“作品意识”,并非鼓吹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。恰恰相反,它是在清醒认识到个体与系统局限性的基础上,一种“戴着镣铐的舞蹈”。我们必须接受个体的有限性:办案时间有限,认知能力有限,所能调动的资源也有限。法律本身也具有滞后性和概括性,无法为世间所有纷繁复杂预设答案。
但接受有限性,绝不等于随波逐流。它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专业主义: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,将专业能力与责任心发挥到极致。对于检察官而言,“作品意识”可能体现在:即便案件量大,也会迅速地捕捉到被害人的诉求和对司法机关的期盼;在符合不起诉条件时,敢于并善于运用起诉裁量权,给予轻微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,而不是一味地“一诉了之”。对于律师而言,这可能意味着:即使辩护空间看似狭小,仍为当事人的每一项合法权利竭力争取;在法庭上,不仅进行法律论证,更用有温度的语言呈现当事人的全貌,唤起法庭的全面考量。对于法官而言,这则体现在:在庭审中保障各方充分发言,撰写判决书时不仅逻辑严密,更努力让文书说理透彻、令人信服,使判决书本身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。
真正的“作品意识”,是一种在逆境中坚守的职业操守。它是在“流水线”的惯性中,主动选择多做一步的追问,多一份的耐心,多一分的斟酌。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“作品”都完美无瑕,但我们可以保证,每一个“作品”都凝聚了我们当下最审慎的思考、最真诚的努力和最深刻的敬畏。
结语:
刑事司法,是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。在这条防线上工作的我们,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法条,更是人们的身家性命、荣辱尊严。将案件视为“作品”,就是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份职业的神圣感与使命感。它提醒我们,司法的过程不仅是权力的运行,更是一种负有深情的创造——在事实与法律之间,在惩罚与救赎之间,在个体悲剧与社会秩序之间,寻找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。